核心提示:(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偏高是怎么回事?疾病因素?动脉血氧分压是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健康成人的动脉血氧分压会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氧气是血中有生理效应的气体,根据亨利定律,血中O2的溶解量与其分压的大小成正比,因此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可能进一步了解血中氧含量,判断机体缺氧程度。
(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偏高是怎么回事?疾病因素?动脉血氧分压是指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健康成人的动脉血氧分压会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氧气是血中有生理效应的气体,根据亨利定律,血中O2的溶解量与其分压的大小成正比,因此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可能进一步了解血中氧含量,判断机体缺氧程度。
缩写
PaO2
检测价值
动脉血氧分压可以判断人体有无缺氧和缺氧的程度,轻度缺氧PaO2为60~80mmHg,中度缺氧PaO2为40~60mmHg,重度缺氧PaO2<40mmHg。此外,动脉血氧分压也是判断有无呼吸衰竭和诊断酸碱失衡的指标之一。
指标偏高
临床意义
动脉血氧分压偏高无明显临床意义,可见于吸入高氧气体。
指标偏低
临床意义
动脉血氧分压偏低包括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疾病因素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部疾病,非疾病因素见于吸烟者等。
原因分析
疾病因素
肺部疾病:机体发生通气功能障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气胸、支气管哮喘发作;换气功能障碍,如肺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通气/血流比例流失,如大叶性肺炎、肺栓塞等,均可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的情况。
其他: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如一氧化碳中毒;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如从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非疾病因素
麻醉和吸烟者可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就诊科室
由肺部疾病导致的动脉血氧分压偏低,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发作等,患者可就诊于呼吸内科。由肺栓塞、严重气胸导致的动脉血氧分压偏低,应到胸外科就诊。由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动脉血氧分压偏低,患者尽快就诊于急诊科进行抢救。由从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动脉血氧分压偏低,患者可就诊于心血管外科。
诊疗建议
由非疾病因素导致的动脉血氧分压偏低,若患者无不适症状,可给予观察。由疾病因素导致的动脉血氧分压偏低,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给予药物治疗常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镇咳药,若病情较重还可给予氧疗。
2.肺纤维化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纤维化药物,还可给予氧疗、机械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机械通气、氧疗等治疗。
4.大叶性肺炎可给予抗感染为主,针对致病菌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5.支气管哮喘轻度急性发作可用沙丁胺醇吸入治疗,中度急性发作吸入支气管舒张剂联合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重度急性发作需立即送到急诊抢救。
6.肺栓塞需要给予抗凝药物、溶栓药物,溶栓失败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出现咳嗽、疼痛、烦躁不安等症状需要对症处理。
7.严重气胸如果是张力性气胸需要立即穿刺排气,若是开放性气胸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8.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可给予手术治疗。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
动脉血氧分压偏低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肺部疾病的患者饮食上可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为主,可少食多餐。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刺激饮食。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盐饮食。
饮食宜忌
1.原发疾病为肺部疾病的患者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可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吃肉、鱼、鸡蛋、牛奶、豆类,少食多餐。
2.原发疾病为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注意维生素的平衡,补充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油菜、果仁等;注意各种矿物质的补充,多进食芝麻、虾皮、花生仁等,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3.原发疾病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饮食上可适当进食含钾较高的食物,如柑橘、香蕉、番茄、胡萝卜、芹菜、全谷类等,同时适量限制食盐的摄入,给予适量的蔬菜类粗纤维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
生活管理
1.患者应戒烟戒酒,保持居室空气清新,避免烟尘、异味及油烟等理化因素刺激.
2.预防感冒,逐渐加强耐寒锻炼,秋冬季节注意保暖御寒,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3.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需避免过度劳累。
4.对于卧床的患者应穿着干净柔软的衣物,保持清洁卫生,避免压疮。
5.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服药,不得自行更改剂量及停药,定期到门诊进行复查。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