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茵陈与白蒿的区别图片)茵陈与白蒿的区别?有什么作用?茵陈与白蒿为两种不同药材,两者在植株形态及药材外观均存在明显区别,需仔细辨认。茵陈性凉,有利胆退黄等功效;白蒿性平,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两者药性及功效均不同。
(茵陈与白蒿的区别图片)茵陈与白蒿的区别?有什么作用?茵陈与白蒿为两种不同药材,两者在植株形态及药材外观均存在明显区别,需仔细辨认。茵陈性凉,有利胆退黄等功效;白蒿性平,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两者药性及功效均不同。
外观
植株形态
茵陈:为半灌木,有垂直或歪斜的根。茎直立,多分枝;当年枝顶端有叶丛,被密绢毛;花茎初有毛,后近无毛,具开展的分枝。叶2回羽状分裂,下部叶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以上叶长2-3cm,裂片细,条形;上部叶羽状分裂。
头状花序在枝端排列成复总状花序,有短梗及线形苞叶;总苞球形;总苞片卵形,边缘膜质,背面稍绿色;花黄色,外层雌性,能育,内层较少,不育。瘦果矩圆形,无毛。花、果期7-10月。
白蒿:1-2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单一,狭纺锤形。茎枝被白毛,多分枝,下部稍木质化,纵棱明显。叶互生;有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或全裂;茎上部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近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总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线形,灰黄绿色;小花皆为管状,黄色,表面有腺点。瘦果小,狭长倒卵形,具纵纹,黄褐色。花期8-9月,果熟期9-10月。
药物外观
茵陈:因采收时节不同,春季采收为绵茵陈,秋季采收为花茵陈。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完整者展平后呈1-3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2-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1-2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
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朵,可多达15朵,内层两性花2-10朵。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白蒿:药材枯黄色或黄绿色。叶片常脱落或破碎,叶背密被白毛。药材有时可见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小花全为管状花,一般切段入药。
作用与功效
茵陈和白蒿均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茵陈可护肝,白蒿可治疗痢疾。
茵陈
性凉,味苦、辛,入脾、胃、肝、胆四经,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护肝等功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花根两药均走肝、胆、脾、胃经,清热利湿。茵陈尚能利胆退黄,栀子根兼凉血解毒。两药配伍,既能清热利湿,又可清泄血分热毒,利胆退黄。用于湿热黄疸之“阳黄”证。
护肝:茵陈、蒲公英两药均有清肝、护肝的作用。但茵陈清热利湿护肝,蒲公英乃清肝经热毒保肝。两药配伍,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护肝之功。用于湿热、热毒,或酒毒伤肝之肝病。
白蒿
性平,味甘,归脾、胃经,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用于黄疸、淋证、下痢等证。治黄疸,可单用捣汁服,或配伍金钱草、茵陈等;治淋证,可单用烧灰淋汁煎服,或配伍车前子、滑石、篇蓄、瞿麦等同用;治夏月暴水痢,本品为末,米饮服下,也可配伍车前子、薏苡仁、滑石、茯苓等同用。临床单用鲜品或干品煎服,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效果良好。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