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药疹一般长在哪些部位)药疹一般长在哪些部位?有什么症状?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皮疹为多形性,轻重不一,除病情严重者外,少有并发症。药疹可分为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好发部位存在差异。
(药疹一般长在哪些部位)药疹一般长在哪些部位?有什么症状?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皮疹为多形性,轻重不一,除病情严重者外,少有并发症。药疹可分为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好发部位存在差异。
症状
药疹可分为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湿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药疹、痤疮型药疹、光感性药疹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不同类型的好发部位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固定型药疹
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类药物等引起。皮损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好发,亦可累及躯干四肢。典型皮损为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或鲜红色斑疹、斑片,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黏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皮损伴痒或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荨麻疹型药疹
由呋喃唑酮、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和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临床表现与急性荨麻疹相似,风团可泛发全身,潮红水肿,消退缓慢,瘙痒或轻痛,也可出现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甚至蛋白尿等,有时出现血管性水肿,甚至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常见于应用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等药物的患者,又称发疹型药疹。麻疹型药疹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表现类似麻疹,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严重者可伴发瘀点;猩红热型药疹常从面颈部向躯干四肢分布,早期皮损呈弥漫性鲜红斑,或呈米粒至豆大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瘙痒明显。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皮损从面部、皱褶部开始,几小时内很快波及周身。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药疹,特点是泛发性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有时会出现瘀点瘀斑、非典型靶形红斑和水疱。
湿疹型药疹
皮损为局限性或泛发全身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有时继发为糜烂、渗出,迁延成慢性湿疹。
紫癜型药疹
常见药物有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药等,双下肢好发,两侧对称,严重者可累及躯干四肢。轻者表现为针尖至豆大可触性瘀点、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也可伴风团或血疱。
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及巴比妥类等引起。好发于面颈部和四肢远端,皮损主要为红斑,为0.5-1.0cm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边界清楚,向周围逐渐扩大,典型皮损为暗红色斑或风团样皮损,中央为青紫色斑或紫癜,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病情进展可向心性扩散至全身,口、鼻、眼及外阴和肛周黏膜也可出现红肿糜烂破溃。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引起。早期皮损始于面、颈、胸部,部分患者发病初可似多形红斑型、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但皮损迅速发展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及灰黑色斑片,并迅速波及全身,在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和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大片糜烂,大量渗出,如烫伤样外观,皮损触痛明显。口腔、眼、呼吸道、胃肠道黏膜均可累及,可伴有严重的内脏损害,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谵妄、昏迷等全身症状。
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痫药、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引起。皮损逐渐加重并融合成周身弥漫潮红、肿胀,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伴有水疱、糜烂和渗出、结痂、异味,经2-3周后皮肤红肿渐消退,皮损处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掌跖部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发、甲脱落,病愈后可再生。常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浅表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疽等,严重时可伴有支气管肺炎、肾衰竭、粒细胞缺乏等。
痤疮型药疹
多由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碘剂、溴剂等引起。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表现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病程进展缓慢,停药后可迁延数个月始愈,一般无全身症状。
光感性药疹
多由应用光感性药物后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发病,如氯丙嗪、磺胺类及避孕药等。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光毒反应性药疹,多发生于曝光后7-8小时,仅在曝光部位出现与晒斑相似的皮损。另一种是光变态反应性药疹,表现为曝光部位出现湿疹样皮损,非曝光部位也受累。
病因
药疹的病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个体因素
不同个体对不同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
药物因素
理论上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药疹,但不同种类药物致病的危险性不同。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中草药、抗痛风药、抗甲状腺功能药、吩噻嗪类药、异种血清制剂、疫苗和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等。
治疗
出现药疹症状,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再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多饮水,可到医院就诊,进行静脉输液,促使体内药物的排泄。
轻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也可加用维生素C口服或静脉滴注。
重症患者除以上治疗外,可加用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口服、地塞米松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等。
有发热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有肝肾损害者注意保肝和对症处理。
可遵医嘱对皮损处局部湿敷,涂抹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有黏膜损害者应注意保护黏膜。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