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研究人员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开发了分析模型,用于模拟放射性核素在太平洋的扩散过程。从宏观模拟结果看,核废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在此期间,海洋的污染面积会迅速增加,4个月内能达到纬度30度×经度40度。因为洋流的作用,核废水在纬度方向的扩散速度将明显高于经度方向。
清华大学的一个科学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论文,他们分析了如果日本从2023年开始排放福岛核事故污染水到太平洋的后果。
研究人员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开发了分析模型,用于模拟放射性核素在太平洋的扩散过程。从宏观模拟结果看,核废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在此期间,海洋的污染面积会迅速增加,4个月内能达到纬度30度×经度40度。因为洋流的作用,核废水在纬度方向的扩散速度将明显高于经度方向。1200天后,福岛核废水将扩散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东到北美海洋,南至澳洲。接下来,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核废水将迅速扩散到南太平洋。印度洋也不可能幸免,2400天内,福岛核废水将涌入印度洋。3600天后,核废水将全部扩散覆盖整个太平洋。
模拟分析还发现,如果福岛核废水排放进太平洋,污染中心将随时间变化,沿北纬35度线向东移动,从而远离福岛。
微观角度,科学家绘制了北纬30度附近3个城市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浓度情况:宫崎附近海域将最先受到污染,其次是上海和圣地亚哥附近海域。分析后发现,尽管圣地亚哥海域是这三个城市附近海域最后一个受到影响的区域,但这一海域的污染物稳态浓度甚至将高于宫崎附近海域的浓度。
这三个海域的污染物浓度是由于日本附近的强洋流造成的:福岛位于向北的“黑潮”和向南的“千岛群岛洋流”的交汇处,因此,福岛大部分核废水污染物并不会沿着陆地边缘向北和向南迁移,而是随着北太平洋西风漂移向东扩散。
福岛核废水一旦入海,影响将超过10年
科学家们认为,在核废水排放的初期,应重点关注其对亚洲沿海地区的影响。然后,应在后期密切关注北美附近海域的高浓度核元素问题。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包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博士生刘毅、硕士生郭雪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的助理教授李孙伟、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的张建明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胡振中。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