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市启动仪式,随后开始第一批交易。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市启动仪式,随后开始第一批交易。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1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这标志着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2020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2021年7月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7月将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文件中,将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建设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国统一的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深入开展能力建设,提升各类主体参与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
第二阶段:模拟运行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全面检验市场各要素环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完善碳市场管理制度和支撑体系。
第三阶段:深化完善期。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交易仅以履约(履行减排义务)为目的,履约部分的配额予以注销, 剩余配额可跨履约期转让、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创造条件,尽早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
尽管2011年,各试点交易碳市场成交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加之地方试点的碳排放免费配额较多,整体市场供大于求,实际的碳交易较为冷清,碳价格较低。但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以及后续对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量有了更具体的目标,未来碳价格上涨将是大势所趋。
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发展,除了现有的2225家电厂之外,越来越多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将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同时,为了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未来将会把市场参与主体从排放单位扩充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市场的交易品种也会从现货扩展到掉期、远期、碳指数等衍生品领域,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层次性的碳交易市场。中国碳资产交易市场空间可轻松冲破将达万亿级别,未来碳排放交易权也会因此成为国民资产配置的重要资产类别或投资选择之一。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