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快讯|零氪科技院外管理实践 提升患者生存获益,前两天一条有关肿瘤治疗的网络新闻引发社会热议,这背后折射的还是当下肿瘤患者的治疗困境。
自“健康中国2030”发布以来,我国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建立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的大健康管理体系,中国医疗整体也在从疾病治疗延伸至疾病关怀。
在肿瘤领域,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对于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需求迫切,这不仅需要在院内,由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开展诊断、治疗领域的创新,也需要在院外,关怀患者,改善患者康复体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完善医疗支付方式。
院外治疗和康复管理作为临床治疗必要的延续和补充,日益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关注。
4月22日,在无锡“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上,零氪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天泽,通过《数字化院外管理对于患者的生存获益》,分享了零氪于肿瘤领域率先开展的基于患者院外延续治疗、管理的数字疗法探索和实践。
张天泽介绍,2016年零氪发布《中国肿瘤患者就诊迁徙图》显示,我国大多数肿瘤患者选择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治病,初步治疗完成后便返回居住地,由于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自己的随访体系,医生难以开展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患者也很难与原来的医院、主治医生保持长期联系。
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疾病谱及治疗模式的变化,由医疗机构主导的传统院外管理方式呈现出多方面的局限性,缺乏精准化、个体化的跟踪,导致后续随访效果未如期所愿。
零氪通过对6年多来所做的300万条随访电话记录,2000名患者症状自诉记录以及250例深度患者倾诉记录的回溯,统计整理出近50条肿瘤患者在院外严重未被满足的需求,包括康复信息、医患交互、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及诊疗支付,这些院外问题未被发现和及时处理,也将最终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零氪的相关随访研究还显示,患者主动参与到随访和院外管理,更能使其自身获益,且效果甚至不亚于一款创新药的疗效。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也表明,患者使用电子化病历报告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远程症状监测及报告,会延长总生存期。
利用远程监测等数字医疗手段进行患者疾病管理,可提高患者参与度,进而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获益。数字疗法作为数字医疗的细分领域,在国外早已兴起。
新型医疗——数字疗法,不仅是院外管理
“数字疗法”的概念于2015年第一次提出。根据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DTA)的定义,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是一种基于软件程序的疗法,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数字疗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不同于健康管理类aPP,国外数字疗法产品常见于经过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软件或软件加硬件的产品组合;不同于传统药品,数字疗法更加安全可及,患者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访问。数字疗法可以应用在疾病预防、治疗、院外管理多个场景,从细分疾病领域、细分人群切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获益。另外,随着大数据、算法的加持,数字疗法可通过不断升级迭代,提高自身的“疗效”,从而带给患者更好的预后。
1
2020年是数字医疗爆发的一年。世纪疫情的全球流行,使数字医疗在社会功能几乎停摆的环境下发挥了特殊的优势:让部分无法正常到院就医的患者,通过新途径获取必要的治疗方案。数字疗法,作为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又一个创新方向,不仅可以使医生通过远程访问实施问诊或治疗,也可以针对患者病情演变情况实现个性化疾病干预和患者管理。
美国FDA对于数字疗法的审评有着较清晰的路径,2020年其相继批准多款数字疗法产品上市:
2020年3月,批准Pear Therapeutics公司Somryst用于治疗22岁及以上慢性失眠患者,成为首款获批用于治疗失眠的数字疗法;同月,Propeller Health的Propeller Sensor For Symbicort获批用于哮喘,慢阻肺治疗;
4月,批准WellDoc的Blue Star Rx,用于I型糖尿病;
6月,批准全球首款“游戏处方药”EndeavorRx,用于治疗8至12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患者,首次实现了“治病不需要吃药”的新模态和处方场景。
此后,全球多家监管机构也蓄势待发,准备将数字疗法纳入监管决策和报销体系中。中国对数字疗法的态度也逐渐从保守转向开放。2020年11月,中国NMPA批准了首个数字疗法Ⅱ类医疗器械,揭开了中国数字疗法的序幕。
前两天,一条有关肿瘤治疗的网络新闻引发社会热议,这背后折射的还是当下肿瘤患者的治疗困境。
自“健康中国2030”发布以来,我国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建立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的大健康管理体系,中国医疗整体也在从疾病治疗延伸至疾病关怀。
在肿瘤领域,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对于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需求迫切,这不仅需要在院内,由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开展诊断、治疗领域的创新,也需要在院外,关怀患者,改善患者康复体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完善医疗支付方式。
院外治疗和康复管理作为临床治疗必要的延续和补充,日益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关注。
4月22日,在无锡“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上,零氪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天泽,通过《数字化院外管理对于患者的生存获益》,分享了零氪于肿瘤领域率先开展的基于患者院外延续治疗、管理的数字疗法探索和实践。
张天泽介绍,2016年零氪发布《中国肿瘤患者就诊迁徙图》显示,我国大多数肿瘤患者选择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治病,初步治疗完成后便返回居住地,由于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自己的随访体系,医生难以开展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患者也很难与原来的医院、主治医生保持长期联系。
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疾病谱及治疗模式的变化,由医疗机构主导的传统院外管理方式呈现出多方面的局限性,缺乏精准化、个体化的跟踪,导致后续随访效果未如期所愿。
零氪通过对6年多来所做的300万条随访电话记录,2000名患者症状自诉记录以及250例深度患者倾诉记录的回溯,统计整理出近50条肿瘤患者在院外严重未被满足的需求,包括康复信息、医患交互、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及诊疗支付,这些院外问题未被发现和及时处理,也将最终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零氪的相关随访研究还显示,患者主动参与到随访和院外管理,更能使其自身获益,且效果甚至不亚于一款创新药的疗效。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也表明,患者使用电子化病历报告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远程症状监测及报告,会延长总生存期。
利用远程监测等数字医疗手段进行患者疾病管理,可提高患者参与度,进而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获益。数字疗法作为数字医疗的细分领域,在国外早已兴起。
新型医疗——数字疗法,不仅是院外管理
“数字疗法”的概念于2015年第一次提出。根据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DTA)的定义,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是一种基于软件程序的疗法,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数字疗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不同于健康管理类aPP,国外数字疗法产品常见于经过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软件或软件加硬件的产品组合;不同于传统药品,数字疗法更加安全可及,患者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访问。数字疗法可以应用在疾病预防、治疗、院外管理多个场景,从细分疾病领域、细分人群切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获益。另外,随着大数据、算法的加持,数字疗法可通过不断升级迭代,提高自身的“疗效”,从而带给患者更好的预后。
2020年是数字医疗爆发的一年。世纪疫情的全球流行,使数字医疗在社会功能几乎停摆的环境下发挥了特殊的优势:让部分无法正常到院就医的患者,通过新途径获取必要的治疗方案。数字疗法,作为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又一个创新方向,不仅可以使医生通过远程访问实施问诊或治疗,也可以针对患者病情演变情况实现个性化疾病干预和患者管理。
美国FDA对于数字疗法的审评有着较清晰的路径,2020年其相继批准多款数字疗法产品上市:
2020年3月,批准Pear Therapeutics公司Somryst用于治疗22岁及以上慢性失眠患者,成为首款获批用于治疗失眠的数字疗法;同月,Propeller Health的Propeller Sensor For Symbicort获批用于哮喘,慢阻肺治疗;
4月,批准WellDoc的Blue Star Rx,用于I型糖尿病;
6月,批准全球首款“游戏处方药”EndeavorRx,用于治疗8至12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患者,首次实现了“治病不需要吃药”的新模态和处方场景。
此后,全球多家监管机构也蓄势待发,准备将数字疗法纳入监管决策和报销体系中。中国对数字疗法的态度也逐渐从保守转向开放。2020年11月,中国NMPA批准了首个数字疗法Ⅱ类医疗器械,揭开了中国数字疗法的序幕。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