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双侧上睑结膜的巨大乳头是VKC的典型特征,但有时可出现在角巩膜缘区的结膜。持续的瘙痒是最常见的症状。日间经过各种刺激或诱发的环境,如尘埃、头皮屑、亮光、风吹日晒、汗渍等,夜间倾向加重。疼痛、异样感觉、羞涩、灼热、流泪和粘稠的分泌物也有类似的症状。VKC早期症状变异是其主要特征。随著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加重,有时为常年性。Emmert在1888年将VKC分为眼睑型、角巩膜缘型和混合型三种。但是,对于特定的病例,有时很难把它分成一个类型。所以,VKC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病变组织的临床变化给予重视,可能有更
双侧上睑结膜的巨大乳头是VKC的典型特征,但有时可出现在角巩膜缘区的结膜。持续的瘙痒是最常见的症状。日间经过各种刺激或诱发的环境,如尘埃、头皮屑、亮光、风吹日晒、汗渍等,夜间倾向加重。疼痛、异样感觉、羞涩、灼热、流泪和粘稠的分泌物也有类似的症状。VKC早期症状变异是其主要特征。随著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加重,有时为常年性。Emmert在1888年将VKC分为眼睑型、角巩膜缘型和混合型三种。但是,对于特定的病例,有时很难把它分成一个类型。所以,VKC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病变组织的临床变化给予重视,可能有更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1.眼睑结膜及球结膜改变为VKC的主要累及部位。出现铺路石样乳头的乳头反应,有时会发生上眼皮结膜融合。乳头在睑结膜上有多个角,头部扁平,肉眼可见。但是,这些乳头并不是特异的疾病。裂缝灯下的乳头直径为1~8毫米,相互连接。每一个乳头有一个中心血管。萤光素能在乳头的顶部着色。乳头之间及乳头表面常有一层乳白色的粘液分泌物,形成粘稠的假膜。病变结膜区一般未见滤泡反应。
在有色人种中,角巩膜缘的变化最明显。在前1/2处的角巩膜缘区,以胶质样结节为主,多见于角巩膜缘区。多疣小白色色斑,被称为Horner-Trantas点,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构成。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观察到结膜变薄、变宽、浑浊等现象。
2.VKC患者的角膜发生变化,其角膜受累的程度可作为该疾病严重性的指标。多达50%的眼睑型VKC患者有角膜病的病理表现。眼睑型和混合型VKC患者几乎不例外地都有角膜并发症。
表皮性角膜炎是常见的角膜表现,主要表现为角膜上1/2处有点状暗灰色混浊,似尘埃。这种浑浊物可破溃并发生融合,形成较大的糜烂。这种侵蚀基底浅且边缘高出,形成了由细胞碎片和粘液组成的致密层,称为春季斑(vernalplaque)。有时候被称为“盾状溃疡”,通常只出现在年幼的病人身上。在角膜上方,呈横椭圆状。溃疡区通常会抑制正常的再上皮化生。结果,糜烂区愈合很慢,最后往往会出现永久、灰色、椭圆形上皮下阴影。这种角膜斑很少发生血管化,除非是慢性炎症。但是,溃疡有发生继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并会导致永久的角膜后遗症。
基质型角膜炎也可发生VKC患者。角膜变性变化最常见的为假性环,接近老年环状。在角膜周围部分,在混浊区与角巩膜缘之间,在角膜表面常可见一间隔的透明区。有些病例中,溃疡有时会出现黄灰色混浊,造成周围变薄的沟壑。再改变就会引起近视散光。角膜上的血管翳上,假性环常与新生血管一起进入角膜周围,形成角膜上的血管翳。
3.眼睑外眼球变化也可能有部分VKC征象。一般症状包括上睑下垂,这可能是由于继发乳头肥大导致眼睑重量增加所致。在某些情况下,下眼皮皮肤出现过多的褶皱(Dennie线)。
VKC是一种双向结膜慢性炎症,其发病具有季节性,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比较常见,青春期病变开始消退,同时结合VKC的典型特征-双侧睑结膜的巨大乳头,也可确诊。本病以持续性瘙痒为主,夜间症状加重。在临床上应着重检查眼睑结膜、巩膜缘、角膜等典型病变。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