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为棕黄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主要成份有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能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的用法用量一般是开水冲服,1岁以内,一次半袋;1-3岁,一次1袋;4-6岁,一次1.5袋;7-14岁,一次2袋;一日4次,3天为一个疗程。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为棕黄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主要成份有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能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
我们都知道,药物的用法用量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或者医嘱来进行使用,这样才能保证用药的安全,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关于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的用法用量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看看。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的用法用量是什么样的?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为棕黄色颗粒,气香,味甜、微苦,主要成份有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能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葵花)的用法用量一般是开水冲服,1岁以内,一次半袋;1-3岁,一次1袋;4-6岁,一次1.5袋;7-14岁,一次2袋;一日4次,3天为一个疗程。
药物过量中毒有哪些临床表现?
根据不同药物种类,临床表现不同。常见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1.氯丙嗪类药物中毒
患者可出现头晕、嗜睡、表情淡漠、软弱,有时引起精神失常,乱语乱动;还可发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黄疸、肝大等。过大剂量所致的急性中毒常发生心悸、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患者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昏迷和反射消失。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长期、大剂量应用可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出现面神经麻痹,发音困难和口吃,眼眶周围肌肉痉挛,甚至角弓反张状态。少数引起眼部损害,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2.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中毒
患者初期兴奋、狂躁、惊厥,随后转为抑制、嗜睡、神志模糊、口齿不清、蒙眬深睡以至深度昏迷。晚期四肢瘫软、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瞳孔缩小、呼吸浅而轻以至呼吸衰竭。
3.水合氯醛中毒
患者有恶心、腹痛,重症有肝和肾功能损害、尿少、昏睡以至昏迷、呼吸浅慢、口唇发绀、呼吸肌麻痹、反射消失、脉细弱、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等。
4.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但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老年人耐量差,极易发生中毒。洋地黄中毒时,患者有头痛、头晕、眼花、黄视、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及各种心律异常如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有的患者原有心房纤颤,突然心律变得整齐,心电图呈典型的洋地黄中毒图形。
5.阿托品、东莨菪碱中毒
患者先有皮肤和黏膜干燥、口渴、吞咽困难、面部潮红、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尿潴留等副交感神经受抑制的症状。重症患者出现中枢兴奋症状:言语增多、幻觉、烦躁、谵妄、惊厥等;继之转为抑制、嗜睡和昏迷。东莨菪碱中毒者昏睡多于兴奋。此时取患者尿液滴入猫眼内,即可引起瞳孔扩大,有利于帮助诊断。
6.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中毒
患者可因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腐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胃痛,同时有眩晕、出汗、面色潮红、耳鸣、鼻出血、视力模糊和胃肠道出血,蛋白尿、酮尿、早期呼吸性碱中毒,继之代谢性酸中毒、脱水、失钾,重症者烦躁不安、脉速、抽搐、昏迷、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
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yunkang2023@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